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走进彭山 > 彭山美食 > 正文
彭山美食
发布时间:2022-04-12      信息来源:区三产办

彭山漂汤

成都有火锅,彭山有漂汤。漂汤和火锅相似,都是一锅大杂烩,它们的区别就是火锅热情奔放,漂汤温润如玉。

漂汤的汤一般用猪大骨和老母鸡熬制,汤料熬好后加进多种荤素食材一起煮熟,大致有:酥肉、肚条、心舌、香酥小鱼、猪肉片、豆腐、白菜、粉条等,在煮制的过程中,各种食材的滋味在好汤的浸润下慢慢析出,相互融合,最终形成漂汤的美妙滋味,熟后撒上一把葱花,盛于一大陶锅中,菜漂浮在奶色汤面,荤素搭配,浓淡相宜,吃起来养生健康。

据传漂汤是中国烹饪鼻祖——彭祖所创,所以又名:“长寿汤”。彭祖膳食养生宣扬长寿应有合理的饮食结构,漂汤恰好荤素搭配,清炖而出,对人体十分有益。

漂汤满足各种口味的人群,想吃清淡的,就配一香油碟;想吃热辣的,就配一红油碟;味碟的种类还有很多,五香、酸辣、糖醋……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任意添加调料。肉香,白菜甜,粉条滑,肚条脆嫩,豆腐滑嫩,沾一点蘸水,入口滑嫩柔软,舌头忙着推送,应接不暇,但手根本停不下来,从锅中不断夹出食物,送入口中,吃完菜,就该好好品汤了,汤汁保留着原来熬制的骨香,又融入了各种蔬菜和肉食的味道,丰富又鲜香,让你的味觉久久沉迷。在冬天,一锅热气腾腾的漂汤,清香养胃,冰冷的手脚不一会就会暖和过来。吃罢,满满的幸福,极朴素的食物往往能给人极大的满足感。

彭山的街头小巷,漂汤的招牌随处可见,其起源众说纷纭,起源于彭祖是一种说法。还有一说,江口镇是岷江上重要的码头,是岷江到成都的最后一个水运码头,历史上曾有“日有行船数百艘,夜有万盏明灯照码头”的辉煌场景。作为重要的水陆码头,就有相当数量的船工、渔夫。漂汤的产生与上述元素有关。当年在岷江打鱼的渔人,到了饭点,条件有限,就把所有食材煮在一起,配着蘸水吃,结果发现味道不错,快捷方便,还可以驱走身上的潮冷、湿寒。于是漂汤做法流传开来。如果钱多可以多放点荤菜,钱少就只吃素菜。这一锅美味的漂汤就这样逐渐成为彭山的美食代表, 留住了南来北往商人、船工的脚步。

漂汤作为地地道道的彭山美食,荤素品种越来越多,再配以各种小菜,健康美味,能调众口,发展得越来越适应现代人的口味,自然就发展起来了。

甜皮鸭

据传,彭山的甜皮鸭在清朝时期,享受的是“贡品”级别的待遇,当时的甜皮鸭十分珍贵,只有皇亲贵族才能够吃到,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品尝到。现在随着老百姓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,高贵的“甜皮鸭”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。从过去的“贡品”,发展成为日常餐桌上一道可口的菜品。

现在的“甜皮鸭”沿用的是清朝御膳工艺。民间发掘、改进,其卤水别具特色。卤鸭色泽红亮,外皮酥脆,皮下肉质细嫩,咀嚼中,形成强烈对比,甜咸味道感染着味蕾,绵长而醇鲜,回味悠长。

为了保证新鲜,师傅们做甜皮鸭时间都是选择在凌晨,需选用当地两三斤的土鸭,洗净后用花椒、精盐、料酒抹遍鸭身内外,将鸭子放入盆中,腌渍5—6小时,然后放入卤水中煮一个多小时。最后一步便是烫鸭,烫鸭相当“惊心动魄”,铁钩挂上3—4只鸭子,钢制的瓜瓤慢慢的舀起滚油,一瓢瓢淋遍全身,此时鸭皮开始收紧,十字形的花纹开始形成,色泽也慢慢变成金黄。全身褐红油亮时,一只甜皮鸭就诞生了。制作甜皮鸭时最考验师傅手艺的就是那锅卤水,盐和糖的用量必须要配好,为了保证口味纯正地道,师傅们一早起来就会到作坊里对卤水进行品尝,细细体会口味变化。

说起甜皮鸭,彭山首屈一指的是潘文全的甜皮鸭,有人外地专门驱车前往,就为一饱口福。作为“贡鸭”的传承人,潘文全的甜皮鸭作坊,每天早上6点,便传来一股浓浓的卤肉香,门外早已排着等候着美味的好吃嘴们。为了调制出独具特色的口味,他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,对口味进行了一些改良,其中一次工艺改进花了他足足3个月的时间。在研究新口味的时候,他把不同香料进行组合搭配,因为配料不同,做出来的味道就会不一样,然后根据熬制出来的不同卤水味进行分辨,挑选最适合的搭配。

吃甜皮鸭不需要配其他的饭菜,单吃也不腻,独特的卤香味让人回味无穷。

九大碗

家里有喜事、搬迁等事的时候,往往要办“九大碗”来庆祝,九大碗在周边农村非常盛行。左邻右舍、亲朋好齐聚一堂,少则几十桌,多则上百桌,客人是越多越好,主人家越高兴,说明自己人缘广,有面子。

主人家通常在前一天就会把所有的食物准备好,杀一头上千斤的猪,鸡鸭几十只和大量其他肉类蔬菜,不过猪肉是桌上的主角。

以前办九大碗的时候,近处的人们一律都要去帮忙,而且一帮就是好几天,男人们从最初的借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到最后归还家具,有始有终,绝不让主人家一家人劳累,颇有“摆起八仙桌,垒起七星灶”的架势。周围的女人都要过来帮忙,择菜、洗碗、切菜。

现在有专门做九大碗的师傅,完全是一条龙服务,这些厨子往往都自备大蒸笼、大炒锅、大砂罐,另外还要准备多达几十桌的土陶杯盘碗碟,根本不需要旁人帮忙。

鞭炮声响之后,九大碗开吃,九大碗先上凉菜,一般是猪的心舌腰,牛肉片之类的,薄片匀称,上面淋着红艳艳的辣椒油,厨师常年练出来的刀工,忙中见快,快而不乱。之后是九大碗传统必不可少的几样菜,软炸蒸肉、清蒸排骨粉蒸牛肉、蒸甲鱼、蒸浑鸡、蒸浑鸭、蒸肘子、夹沙肉咸烧白。这些蒸菜,无一例外都是装在土瓷大碗里,咸肥肉烧白刀刀痕迹可见,入口即化,满嘴流油,现在一般人还真吃不下去了,不过下面的梅菜嚼着,滋味绵长。还有一道菜不得不说,薄薄肥肉裹一颗大枣子,绕成圈立于碗中,形似眼睛,称其为龙眼肉,枣子吸油,咸甜有味。那酱红的大肘子一上桌,桌上的晚辈就会夹上一大块放到长辈的碗里,老年人牙口不好,肘子软糯柔烂,肥而不腻,最适宜老年人。炖的鸡、烧的鱼等接连不断的端上桌,全是大盘大碗,“九大碗”远远不止九碗,桌上碗重碗,几乎全是荤菜。

一桌人要是谁停了一下,同桌的人,就要喊你:“莫放筷子,赶忙挑起吃”,几十桌人,大口吃肉,大口喝酒,别提多过瘾了。

菜的速度那叫一个快,跑堂的师傅们用一块大木托盘端菜,来去如风,口里还喊着取菜收碗,坐在通道边的人,吃上两筷子,又得从师傅盘中接过新出的菜,还得把桌子上吃空的碗递给师傅,不远的地方,随地而挖的土灶上叠着高高的蒸笼,热气腾藤,简易的案板上堆满菜肴、餐具,厨师手脚熟练地添满一排排的碗,麻利地取出滚烫的蒸菜。一边还吆喝着:端菜。

九大碗吃起来是热火朝天,一轮客人吃完,马上摆二轮,人比较多的情况,还要摆三轮,主人家就忙着安排还没上桌吃的客人,还不忘跑到席间招呼客人说人手少,菜不好,大家多多原谅……

毛血旺

70多年前,古镇水码头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卖肉剩下的杂碎,以低价处理。王的媳妇张氏觉得可惜,于是当街摆起卖杂碎汤的小摊,用猪头肉、猪骨加豌豆熬成汤,加入猪肺叶、肥肠,放入老姜、花椒、料酒用小火煨制,味道特别好。在一个偶然机会,张氏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鲜生猪血旺,发现血旺越煮越嫩,味道更鲜。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,遂取名毛血旺。

不过,如今的毛血旺成了“大杂烩”:除以猪血旺为主外,厨师还会加入腰片、腰花、笋子、玉兰片、瘦肉、豆芽、白菜、土豆、大葱等熬煮。同时,把辣椒、花椒、姜等作料加好,煮出的毛血旺鲜香无比,味美可口,让人食欲大增。

才出来的毛血旺,滚烫才好吃,烫得嘴皮生痛,毛血旺的调料给得狠,火红的辣椒碎,花椒面也浮在一起,大头菜和香菜叶,红红绿绿满满一碗,在花椒和辣椒的作用下,那感觉是既刺激又痛苦,方块的血旺均匀,跳动着柔嫩的韵律,筷子轻轻搅拌,稍一使劲,块状的血旺就会被搅碎,吃在嘴里,牙齿和舌头的合作,天衣无缝,牙齿嚼两下之后,舌头一吸,麻辣鲜香的滋味全部接触到味蕾,头上大汗淋漓,可能是热出来的还有可能就是辣出来的,吃完之后,汤汁是下饭的好菜, 这时的汤汁因为血旺碎显得异常浓郁,一碗白米饭,浇上复杂而丰富的汤,味道恰好中和,一个人一大碗,一顿饭就可以凑合了。

毛血旺做得比较好的不在大的饭馆,反而在街角巷尾的苍蝇馆子里,血旺是越煮越嫩之物,适合忙里忙外的小店主操作。制作简单快捷,将血旺和豆芽之类的蔬菜,放入滚烫的火锅调料大锅中,待煮熟后装碗中稍调味上桌,客人花费几元便能尝火锅之味。这道菜由此可以称为一个人的火锅,一个人也可以吃得大汗淋漓、热火朝天。

冰粉

彭山,放眼望去,满城的冰粉摊子,大的小的都有。树荫下,冰柜里装着冰块,冰块旁边的碗里,装的就是搓好的冰粉。据考证,冰粉始于明朝末年的武阳(也就是我们彭山)。明末清初的武阳西北部,有一户王姓人家,有一女名叫王味缘。有一天,味缘妹纸上山采梨,不小心将梨树上一株青藤上的果实抖落在了香包里。回家后,她清洗香包时,有透明果浆溢出,遂觉惊奇,便将果浆盛于碗中,过一会儿果浆便凝结了。这就是冰粉的起源,后来被纳入了川菜的体系。

手搓冰粉:相信,不少彭山人喝了好多年的冰粉,都不晓得冰粉籽长啥子样子。这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果实,如李子大小的小圆球外面裹了一层“蓬蓬裙”。钳开外衣以后,里面是比芝麻还小的冰粉籽,做一盆冰粉需要的冰粉籽,要从很多很多这样的果实里提取出来。传统正宗的手搓冰粉,制作起来非常麻烦:将细小如针尖的冰粉籽包进纱布里,把纱布扎紧,在装了纯净水的盆里用力揉搓,不一会儿就能看见有细滑的浓浆从纱布里渗透出来。搓一盆冰粉,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很大的力气,到那盆清水变了颜色、变得浓稠,“点”入一些石灰水。传统工艺难,难就难在这个石灰水的量上,多一点,太老,少一点,不凝固,刚才揉搓的功夫就全白费了。

回想起小时候,吃冰粉是比吃棒棒冰还要平常的事情。学校外、路边边、菜市场...随处都能买到。小时候1块钱的红糖冰粉,放学必须赶着买,生怕那口冰凉迟到一秒钟。那些年生,没得啥子糍粑冰粉、玫瑰冰粉、水果冰粉…我们享受到的只是一份,用资格红糖做底的冰粉。小时候的简单与纯粹,幸福很容易。

主办单位: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    协办单位:各镇(街道)、区级各部门

网站维护技术联系电话:028-37603556 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28-37603556

网站标识码5114220003  蜀ICP备19026839号-1  川公网安备51142202000001

本页面执行时间为0.02秒